世界目前面臨的各種嚴重環境問題,主要成因來自於食肉而畜牧過多的動物。因此,畜牧業的轉型應該是所有國家施政的重點。只要停止畜牧動物,轉型種植蔬果五穀,大部分的環境問題就能迎刃而解。本節內容和數據主要引用自2006年聯合糧農組織的報告《畜牧動物的巨大陰影》。畜牧動物主要的衝擊如下:
土地方面。畜產相關用地佔據全球農業用地的70%,相當於全球陸地面積的30%;用於放牧的土地面積則相當於無冰地表的26%。為了畜牧動物,全球的可耕地總面積有33%用於飼料作物的生產。畜牧動物也是砍伐森林的關鍵因素,尤其是在拉丁美洲。亞馬遜的林地有70%被牧場佔據,其餘大部分則被飼料作物覆蓋。畜牧大量動物的土地,會因為動物不斷踩踏壓實,影響土地滲透的能力,降低地下水水位,最後退化成沙漠。
水污染與缺水方面,畜牧動物也是最主要的成因。地球的淡水水源很稀少,只有2.5%,因為大部分的水儲存在海洋中(96.5%)。這2.5%的淡水,有70%儲存在冰川、永凍層以及大氣裡,人類實際可用的淡水只有0.75%。所以,地球上有大約23億的人口在缺水的環境裡生活。然而,畜牧用水佔全球人類用水量的8%以上,主要用於灌溉飼料作物。除了耗費珍貴的淡水,畜牧動物及相關產品(比如皮革)產生的廢棄物、藥物殘留與糞肥也會污染水源。過多的氮和磷因此進入河海,讓藻類與浮游生物迅速繁殖,降低水體含氧量(優養化),形成沿海死亡區。死亡區中的珊瑚白化,沒有魚群棲息。
物種方面。自然環境中有多樣豐富的基因、物種以及生態系統,也就是生物多樣性。這對人類有很大的助益,能提供安全健康的空間,和讓我們擁有良好生活的基本物資。但是由於畜牧大量動物破壞森林湖海的生態,使氣候異常,生物棲地大規模毀損的結果,許多物種瀕臨滅絕。2005年的《千年生態系統評估》(MEA,2005a)報告指出,已知物種中有1/3的兩棲動物、1/5的哺乳動物,以及1/8的鳥類面臨滅絕的威脅。大自然尚有90%以上的物種未歸類,無法列入統計,這部分滅絕的物種數,難以估計。
糧食安全方面。畜牧動物實際上減少了整體糧食的供應,餵養動物消耗的可食用蛋白質比生產的蛋白質還多。全球畜牧使用的飼料中含有7700萬噸蛋白質,而產出的肉品僅含有5800萬噸蛋白質(FAO 2006)。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20最新的統計資料(FAOSTAT 2020),2019年全球仍有9%,約6億9千萬人因飢餓營養不良,主要集中在亞洲與非洲。因此,生產肉品並無法解決糧食問題,只會讓糧食的分配更不平均。世界糧食計畫署(WFP)更於2020年年底即警告,因疫情封鎖之故,2021年可能爆發大規模的飢荒,而飢荒將帶來嚴重的衝突事件。
氣候與空汙方面。畜牧動物是排放溫室氣體,使地球溫度上升,引起氣候變遷的主因。這是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。本書中的數據(表格1-1)引用自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(IPCC),與《畜牧動物的巨大陰影》中的數據有些微差異。這一部分於1-3節詳述。在非溫室氣體的部分,畜牧動物排放全球近三分之二(64%)的氨氣,讓生態系統酸化,加劇酸雨的產生。
疫病方面。畜產品比其他食品更容易感染病原體,將疾病從動物傳染給人類,因為許多疾病是人畜共通的。世界動物衛生組織(OIE)估計,60%以上的人類病原體,以及75%近期的新興疾病是人畜共通疾病。許多人類的疾病已知起源於動物,例如常見的流感和天花。
養殖動物的過程必須使用各種動物藥品,比如抗生素、疫苗和生長激素(賀爾蒙),而動物的排泄物中也含有許多微生物、寄生蟲和藥物殘留。這些東西經由水流進入並汙染地球的生態系統,可能再透過水和食物傳染人類。密集的動物群,更是疾病傳染和突變的溫床。體內寄生蟲也大多經由食用動物產品傳播。2009年上海科協第七屆學術年會中,復旦大學免疫生物學研究所所長熊思東教授的報告直言,近年的新疾病100%來自於動物。(新民晚報)
各國為了處理無數的環境問題與災難,耗費不可思議的鉅額金錢,卻不見成效,每況愈下。但是解決的方法其實很簡單,只要採行純蔬食並且禁止畜牧動物即可。人類食肉的飲食選擇與畜牧動物的行為,對環境的衝擊大致可歸類如下8點:
- 破壞環境生態
- 土地沙漠化
- 水汙染與缺水
- 物種滅絕
- 缺糧與饑荒
- 氣候暖化
- 疫病肆虐
- 耗費鉅額國庫支出
延伸閱讀:1-3 溫室效應與溫室氣體 | 1-4 全球每年屠宰多少動物?
引用報告:《畜牧動物的巨大陰影》
報告下載:《飲食與環境》相關下載